首頁 皇帝是這樣煉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

一、得理不饒人,朱棣上書

字體:16+-

在經過夾河打敗盛庸、槁城戰勝吳傑和平安之後,燕軍士氣大振。雖然這兩戰的勝利有相當大的運氣成分,但朱棣對飲馬長江、直搗南京的信心大大增強了,對於南軍的戰鬥能力,更加不放在心上。

現在,壓力再一次轉移到了朝廷這邊。其實這兩次失利,甚至還遠不如白溝河的慘敗那麽嚴重,盛庸和平安這一對“平庸組合”表現出遠遠高於李景隆的指揮能力和領袖氣質。

但是,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南京把這兩次失敗的後果看得過於嚴重,在槁城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城後,朝廷再次罷免了齊泰和黃子澄,並將他們逐出京,以回應朱棣的靖難借口。當然,朱允炆實際上是派他們到外地,暗地招募兵馬。

朱允炆自以為得計,但造成的後果,隻能使朱棣更加得寸進尺,更不把朝廷放在眼裏,打到南京去的欲望更加堅決。

朱棣在戰場上逞威風,在打嘴仗上也不願意落在下風,他再一次上書朝廷,為自己的造反造勢,他首先搬出二帝三王(二帝:唐堯和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和周文王)來做道德標杆,指責建文皇帝做不到二帝三王的標準,大概意思是:

我覺得二帝三王幾位老前輩治天下,不是靠其他手段,而是建皇極。皇極,就是大中至正的道理。以大中至正之道治天下,天下難道還治理不好嗎?大中至正之道,不是人為的,是天理所固有的。管理國家的,隻要守護和執行,一定會遠離小人;賢人不用請,自己就會來;九族不用疏導,自然就和睦;百姓不用幹預,自然就均富;一切都會井井有條。就像《洪範》中說的:“無偏無黨,王道平平,豈非大中至正之道也歟?”

如果當皇帝的蔽其聰明,不親政事,近佞臣,遠賢人,離九族,擾百姓,把過失暴露於天下;當臣子的逞奸邪,圖不軌,危害社稷,怎麽能舉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陳於世人麵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