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73.糾正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壞習慣
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下,是培養不出中國未來的棟梁之才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然而現在卻有不少孩子整天愁眉苦臉、唉聲歎氣,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不感興趣,對進取缺乏信心。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缺乏一種主動精神。
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11歲喪父,28歲失去聽力,但他卻不消沉、不氣餒,始終頑強地生活和創作。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居裏夫人為了尋找鐳元素,四年之中,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艱辛勞動,但她卻認為這幾年正是她“生活中最快樂的幾年”。當代中國考古專家荊三林,原來是鄭州大學的一位教師,1957年被定為右派,**期間成了“牛鬼蛇神”,1970年又在“考古就是反革命”的罪名下被打成“現行反革命”,被送到農場勞動改造。可是他充滿自信,充滿力量,不自卑,不氣餒,堅信“明天總比今天好”、“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勞教”期間,他每天趕上羊群,到幾十裏外的地方去考察,羊尋羊的草,他尋他的“寶”,放羊成了他的“保護傘”。在這一段歲月裏,他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粉碎“四人幫”後,荊三林回到了科研隊伍,他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在兩年中,寫出了《考古學通論》等三部專著,近百萬字,為我國的考古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不少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即使是高中學生,也是這樣。當被問及“為什麽學習”時,不少學生的回答是“父母要我來讀”,也有學生回答是“將來找份好工作”,甚至有的學生說“我來讀高中是因為我不想就去工作”,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必然缺乏內在的驅動力,而處於被動、消極狀態。另有一部分學生不能說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沒有追求的理想,但他們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取得一個好分數,以求將來進一所好學校,謀得一份好職業。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是不能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