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動**時期。廣大奴隸和平民起義風起雲湧,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接連不斷,社會呈現天下大亂的形勢。因此,人們把這時期稱為“戰國”時期。這期間,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先後出現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他們侵伐小國,互相兼並,戰爭愈演愈烈,曆史家稱這七個大國是“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的254年,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魏國獨霸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
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軍,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采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