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春秋戰國(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商鞅變法

字體:16+-

春秋戰國之際,秦國與中原各國一樣,內部產生了一些新的封建因素,不過,秦國的舊勢力很強大,貴族侵淩公室,幹涉君位,使秦國政權分散,國勢日衰。中原各國都看不起秦國,魏國任用吳起為將,曾一舉連拔秦國五城,奪去了秦國河西的大片土地。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力圖改變秦國內憂外患的局麵,於是采取了遷都、清理戶籍、整頓卒伍、廢除人殉和開辟市場交易等項措施,使秦國的國勢有所好轉。

周顯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決心改革圖強,恢複春秋時代秦穆公的霸業。他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廣泛地招攬人才,下令求賢。於是,原為衛國貴族子弟的衛鞅,便從魏國來到秦國。

衛鞅入秦,住在孝公的親信景監家裏,並通過他先後三次與秦孝公相見。頭兩次,衛鞅遊說孝公學堯舜禹湯的仁義,行帝王之道。秦孝公聽不進去,直打瞌睡,還生氣地對景監說,你的客人簡直太迂腐了,我怎麽能用他呢?衛鞅請求第三次見孝公,闡述富國圖霸之術,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一連和衛鞅談了好幾天,並決定重用衛鞅,變法圖強。

商鞅像

但是變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一開始就遭到保守勢力的堅決反對。甘龍認為:聖賢之人不用改變民眾的習俗來推行教化,明智的人不改變原來的製度來治理國家。依據原有的製度來治理國家,官吏、民眾都熟悉,不會引起混亂,如果不按老規矩辦事,隨意變動舊法,天下的人就要議論。杜摯也反對變法,認為:沒有百倍的好處,不必改變舊有的法製;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必更換原有的規矩。遵守古法不會錯,按照傳統規矩辦事不會差。衛鞅針鋒相對,批駁道:三代禮不同而各成王業,五霸法不同也都各成霸業;賢明的人根據形勢變更禮俗,不賢之人隻能按照舊的規矩行事;恪守老一套的人,不配與他們商討大事。再說,前代的政教各有不同,該效法哪一代?過去的帝王並不是走同一條路,該仿效哪個帝王?成湯與周武王,他們並沒遵循古代的製度,也興旺發達起來;夏桀和殷紂王,也沒有改變舊的製度,卻照樣滅亡了。衛鞅的觀點得到了秦孝公的讚同,使孝公堅定了變法的決心。於是,他任用衛鞅為左庶長,掌握軍政大權,開始進行一係列重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