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在封建社會,敬信神佛之人眾多,上到天子,下到百姓,幾乎人人遇到事情都會向神佛祈求庇佑。同時,世上還出現了眾多喜歡尋仙問道,以求長生不老的人,這其中也不乏一些高高在上的皇帝。
到了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極為信奉道教,他對隋朝遺留下來那種到處尊崇佛教,壓抑道教的現象感到十分不滿,便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老子廟,並且抽空親自前往祭拜。為了穩定國家基礎和民心,他還頒布了政令,要求全民信奉道教。之後,他的兒子李世民也和他一樣多次告訴民眾,隻有道教才是本土的宗教,道教要排在佛教的前麵,道士的地位要高於僧人。
受到社會的影響,唐朝的詩壇中出現了許多描寫神仙、修道、遊仙之類的作品。唐朝的文人中也出現了一些崇尚道教或修仙問道之人,李白正是其中一位,他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孟浩然、王維、賀知章、道士司馬承禎一起被稱為“仙宗十友”。
李白年少時就曾多與道士、隱者等人來往。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在戴天山的大明寺中讀書。在此期間,他也常去當地的道觀與道士一起談論道經。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創作於這一時期的一首五律詩,所描寫的是李白上戴天山尋訪道士時的所見所聞。全詩共有八句,前六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有的見聞為的都是為了突出最後的“不遇”,以及詩人悵然若失的情懷。
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詩中,李白著重將筆墨放在描繪戴天山風景上。在詩開篇便寫出了道士隱居之所是一個世外桃源,環境優美、遠離塵世,初入其中便覺得心情舒暢。
隨後,他又對途中的見聞進行了詳細的描寫,通過列舉一些代表性的事物,既向人們展現了戴天山的秀麗自然風景,也向人們暗示了一方水土影響一方人的境界。野鹿、鍾聲、野竹、飛泉等事物對於長年隱居在山中的人並非罕見,可對於偶爾來到這裏的人來說,卻是別有一番感受。這些事物共同營造出了一片清淨、脫俗、舒心之所,令人留連忘返。置身其中,更加有宜於清心、靜修、悟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