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年輕時也曾胸懷大誌,想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然而事與願違,他的一生都不曾有機會在官場中施展他的才學,實現他的抱負,這令他感到生不逢時,十分苦悶。
杜甫有一首《古柏行》,表達的就是他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歎。這首詩作於唐大曆元年(766年),當時杜甫已棄官多年,但每逢想起自己有心效忠朝廷卻始終難酬其誌的現實,他還是會感到悲憤萬分。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攜家人四處逃難,夔州便是他與家人逃難途中的暫住地之一。夔州的武侯廟是紀念諸葛亮的廟,因諸葛亮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死後又被劉禪追諡為“忠武侯”而得名。某日,杜甫看著武侯廟前的古柏,想到當年諸葛亮因得到劉備的賞識和重用,從而得以施展才華,輔助劉備成就大業,不由得心中感慨萬千。
杜甫想到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不惜放低身段,三顧茅廬;想到諸葛亮一生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再看廟前的古柏,樹幹筆直,枝葉繁茂,日日矗立在祠堂外,樸實無華,從不以誇張的花葉博取世人的注目,卻仍然能夠展露出它的英采。
杜甫羨慕劉備和諸葛亮雖是君臣,卻能相知、相惜、相濟,同時感歎自己與諸葛亮一樣生有報效朝廷之願,卻無知己、信己之君,以至於自己滿腹才學無處施展,難以為朝廷盡忠盡力。他欣賞古柏的堅毅品格,能夠久經風霜,哪怕被螻蟻所傷,仍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有心陳力於廟堂。想過古人,看過古樹,再回頭看看自己,杜甫發出了“古來材大難為用”的浩歎。
《古柏行》從表麵上看是一首詠物詩,其實詩中運用了許多精當的比喻和雙關語,需要細品之後才會發現其中寓意。
古柏行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