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花間一壺酒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四時歌四首·秋歌》李白

字體:16+-

《子夜歌》是六朝時的樂府曲名,相傳這是由晉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創的樂府體裁,故以其名來命名。《子夜歌》的內容多為哀怨眷戀之情,可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其形式多為五言詩。

六朝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中有《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四時歌》便是由《子夜四時歌》演變而來,又因是吳聲曲,所以也稱《子夜吳歌》。這是一部組詩,全詩共有四首,分別為《子夜四時歌·春歌》《子夜四時歌·夏歌》《子夜四時歌·秋歌》和《子夜四時歌·冬歌》。其中的《子夜四時歌·秋歌》和《子夜四時歌·冬歌》描寫的都是家中女子對邊關征夫的思念之情,相比之下,《子夜四時歌·秋歌》所描寫的對象更為籠統和概括,將長安城內所有思婦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真實貼切。

《子夜四時歌·秋歌》采用了寫先景,後寫情的手法,先寫夜裏的長安城中月光皎潔、萬戶搗衣的情景,然後寫思婦們對出征丈夫的思念,最後寫思婦們希望丈夫能夠早日回到家中的希望。全詩隻有六句,卻將留守在家中的妻子們思念征夫的情感表現得十分真切。讀此詩如同看電影,既有畫麵,又有聲音,還有“畫外音”。

“搗衣”是古代的一種民俗,具體方式為先將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然後用木棒將布帛敲平。這樣做是為了讓布帛能夠變得柔軟熨帖,以便裁製衣服。搗衣這件事通常由女子來進行操作,進行的時間往往是在秋季的夜裏。因為秋季正好是趕製征衣的時節,所以文人們也喜歡用“搗衣”來烘托思婦們思念征夫的惆悵情緒。

子夜四時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長安城內月光皎潔,千家萬戶都在搗衣。搗衣的聲音此起彼伏,秋風隻能將它們吹走,卻無法吹得盡,就像吹不盡千家萬戶對駐守邊關之人的思念一樣。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夠打敗侵擾邊疆的敵人,讓我的丈夫回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