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蝴蝶效應:曆史漩渦中的漢唐帝國

父親的遺言

字體:16+-

公元前110年,西漢元封元年。時年四十六歲,從事皇帝這份職業已經三十一年的漢武帝劉徹,誌得意滿。此時他眼中的大漢帝國,文治武功、宇內**平、四方來朝。一般按照中國皇帝的傳統,這個時候,就可以籌備“封禪” [1]了。

封禪,封就是祭天,禪就是祭地。籌備封禪的意思,就是皇帝本人認為職業生涯已經到了一個頂點,可以找個機會向上天進行工作匯報,昭告天地。與此同時,因為業績不錯,上天自然也會對皇帝的工作加以肯定。所以,封禪大典,除了為本人為江山為萬民祈福迎祥之外,也是進一步增強個人威望的手段。

進行封禪的帝王,漢武帝劉徹不是第一個,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然而,此次的封禪卻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這個人叫司馬談。

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漢武帝的太史令。太史令這個官職,曆代的官階和授權都不太相同。在西漢時,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和撰史。泰山封禪,按照常理推測,應該是同太史令有莫大的關係。因為皇帝同上天之間的溝通,渠道和時間必然是重中之重。在古代,確定溝通渠道需要夜觀天象;確定溝通時間需要查黃道吉日。皇帝同上天的工作匯報,恰恰是由太史令來分管。然而,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到底出於何種原因,司馬談居然被排除在泰山封禪籌備小組之外。單純從結果來猜測,多半是司馬談的職業生涯不太順利,從而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司馬遷像

封禪被排除在外,這件事情一定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連串職場生存環境變化的表象而已。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司馬談感到了絕望。絕望和鬱悶之中,司馬談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在司馬談臨終之前,他把自己的兒子同時也是自己事業繼承人的司馬遷叫到跟前,宣讀遺言。史書載,“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