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不是一個簡單的讀書人,至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弱書生。
35歲之前,司馬遷用了很長的時間學習儒家經典,也用了很長的時間來遊曆天下。
史載:“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3]鄒嶧(yì);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4](qióng)、莋 [5](zuó)、昆明,還報命。”(《漢書·司馬遷傳》)
為了讀者看起來更直觀,我們把他的遊曆路線還原在當今的地圖上,看看是什麽樣子的。(如圖1-1)
圖1-1 司馬遷遊曆路線
司馬遷的足跡,北到如今內蒙古、南及昆明、西至甘肅、東臨大海。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司馬遷就走遍了半個中國。
古代人沒有汽車火車,沒有飛機,隻能用自己的雙腳來丈量世界,最先進的交通工具莫過於泛舟或者騎馬、乘轎。但無論何種交通方式,都需要親曆親為地顛簸勞頓,摻不得半點假。
司馬遷,一位堪稱偉大的“驢友”。
巴蜀和昆明之旅,司馬遷是因為公務出差,朝廷的交通和夥食補貼自是不在話下,甚至可能還不菲。然而在這之前的遊曆,我們無從得知,年輕的司馬遷的旅行經費從何而來。我們隻能猜測,當時的司馬遷屬於小康家庭(太史令之子),家境定然還算不錯。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旅行也是窮遊的一種,很有可能是沙發客或者背包客。而旅途之中,司馬遷甚至一度窮困潦倒,“厄困蕃、薛、彭城”。我們有理由相信,是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對於大好河山的熱愛,讓司馬遷一步步走完了崎嶇的旅程。
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書學習相當於饑餓之下的進食,而行路實踐則相當於進食之後的消化。沒有實踐的讀書,就如同紙上談兵,所有的理論隻能是味同嚼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