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一個你原來非常敬佩或喜歡的人,與其親密接觸一段時間後,對方的缺點就日益顯露出來,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對其原有的感情,甚至變得非常討厭對方。戀人、朋友以及師生之間都不例外。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相互之間的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這是因為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距離法則”。
“距離法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能距離太遠,太遠了關係會顯得生疏、冷淡;但也不能距離太近,太近了關係太過親密,勢必會出現摩擦、厭煩,同樣也不能更好地施加影響。
葛菲和顧俊是世界羽壇的“黃金搭檔”。她們曾經在亞特蘭大奧運會和悉尼奧運會上兩次奪得女雙金牌。盡管兩個人的特點和球風都不一樣,但技術的互補使得這對組合戰術全麵、相得益彰,比賽時更是默契十足。這對號稱“無敵”的搭檔,雖然在球場上共同訓練了十幾年,在場外卻是私交甚少,不僅不住在一起,私底下竟然隻一起吃過一次飯。
這是教練故意安排的,他生怕兩位性格迥異的女孩由於脾氣秉性的不同,相處過於親密而發生矛盾,繼而影響比賽成績。事實證明,教練的做法是正確的。由於生活上極少來往,避免了這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孩發生種種矛盾的可能,保證了兩人在比賽場上珠聯璧合、連創佳績。
在人際交往中,親密一旦達到過分的程度就意味著疏遠的開始。所以,為了避免這種過分親密而帶來的危機,就必須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經濟上保持相對獨立,在行動上不形影相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的確需要有一些自由的空間,有時太過親近,不小心失了分寸,就會造成彼此的緊張和傷害。所以與其與對方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保持距離,以免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