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感恩父母

母親的沉吟

字體:16+-

那一年的元旦剛過的一個早晨,才讀小學一年級的我和同學們一起被集合到學校操場的廣播前,聽那裏麵傳出的一個沉重緩慢的男聲宣布著一個偉人的死訊。當時懵懂無知的我對廣播裏不斷出現的“逝世”一詞感到好奇。記得那天一放學,我跨入家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問母親:“媽,‘逝世’是什麽意思?”已經纏綿病榻多年的母親沉吟了好一會兒,回答說:“就是一個人死了。”“那‘死’又是什麽意思?”

母親把目光投向一處仿佛很遠的地方停留了很久,才把我拉到身邊一邊輕撫著我的頭發,一邊緩緩地向我解釋道:“死,就是一個人睡著以後再也醒不來了……”

七個月以後,母親永遠地走了。

幼年喪母是人生一大悲哀,麵對這種悲哀,我隻能承認自己無能為力。霍桑曾經說過,在我們人類的本性中,原有一個既絕妙又慈悲的先天準備:遭受苦難的人在承受痛楚的當時並不能覺察到其劇烈的程度,反倒是過後延綿的折磨最能使其撕心裂肺……事實上,對於母親永遠的離去或者說死去的概念的徹底理解和認知,是她死後兩三年的事情了。在此期間,我一直固執地認為母親隻是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總有一天她還會回來的,一如往日那樣站在家門前等我背著書包放學回家,等我張口叫一聲“媽”,接下來便是日常瑣碎的生活場景。當我終於讓自己認識清楚了死亡給予死者和生者在感受上的差異是如此巨大時,我已經快成為一個少年了。

我習慣了沒有母親的生活。失去了母親的生活等於同時擺脫了一種約束,一種引導,一種由於時時提醒於耳際的叮嚀之下的自我行為修正,一種來自於母親的柔性溫暖。於是,剛好到了需要無拘無束成長的年齡的我就更加恣情任性地瘋長了。我享受著這種自由帶給我的快樂,同時也在日後承受了自己必須交付的代價。這是很久以後當我屢屢碰壁痛不欲生,不禁回首往事的時候才得出的結論,但在當時我並未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