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我們帶領家長朋友就“溝通能力發展障礙”這個自閉症症狀來做一些討論。
談到“溝通”,我們自然就會和語言聯係在一起。一個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也許從胎兒期就開始了。如果媽媽稍微有一點背景知識,可能都懂得孩子在胎兒期就能分辨媽媽的聲音了。文獻告訴我們,聽覺在嬰兒出生前已經發揮作用了。胎兒對聲音是有反應的,而且學會了如何分辨聲音。
從進化的角度來講,胎兒在子宮內對聲音和語言的早期認知,是建立胎兒與母親之間聯係的基礎。這對嬰兒的早期生存是非常關鍵的。既然胎兒對聲音和語言的認知是和媽媽密切相關的,我們就不能離開媽媽這個主體進行評估。
一個孩子出生以後,會通過哭聲來表達需要,而媽媽的回應對嬰兒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比如媽媽抱孩子的時候,常常就像哼唱搖籃曲一樣嗯、嗯、嗯……如果有這樣聲音的話,其實對孩子語言的發展、認知的發展、心理的發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孩子天然希望媽媽有求必應。比如,當嬰兒聽到媽媽的回應,“哎,寶寶!媽媽來了,媽媽在這兒!”即使他聽不懂是什麽意思,但是他知道有媽媽在回應,然後媽媽常常在他醒的時候,就看著他的臉,微笑著跟他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媽媽在說什麽,但孩子會從媽媽帶著愛的表情、帶著喜悅興奮的臉龐和咿咿呀呀的對話中解讀出愛的語言,這對於孩子的前語言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心理學有一個實驗,叫“人臉識別”。這個實驗會讓出生後三四個月大的嬰兒看著媽媽的臉,然後由媽媽做出兩種表情,一種是快樂、喜悅、興奮的表情,一種是難過、悲傷、焦慮不安的表情,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當媽媽做出快樂、喜悅、興奮的表情時,觀察者觀察到,孩子的表情和媽媽臉上的表情是一模一樣的;當媽媽的表情突然變得難過、悲傷、焦慮不安時,觀察者觀察到,孩子的反應立刻表現出急躁、不安、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孩子想轉身離開媽媽。這個實驗說明孩子會天然識別媽媽的表情,哪些是快樂的、哪些是開心的、哪些是喜悅的,哪些是他不想看到的。當孩子看到媽媽出現他不想看到的表情時,他就會用他的不知所措、焦躁不安,甚至想回避、想躲避這樣的肢體語言來告訴媽媽這些是我不想要的。由此可見,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第一部分來自媽媽哼哼呀呀的吟唱、孩子咿咿呀呀的學語以及媽媽的回應;第二部分來源於媽媽的表情符號,這會讓孩子學會分辨愛的語言。而這兩部分是孩子社交能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