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譜係障礙診斷標準中,有一項是“對感官刺激有過強或者過弱的反應”,家長可以對照這個診斷標準檢視,如果你的孩子對疼痛感覺遲鈍,是不是因為在小的時候經常挨打,而且不止一次,久而久之孩子就喪失了對疼痛感覺的敏感性,繼而出現了麻木的狀態。我們在谘詢室接觸過的孩子就會傳遞這樣的信息,“你打吧,打一次我覺得疼,打多了我就不覺得疼了。”久而久之,孩子對疼痛就失去了他的感覺。
家長還可對照診斷標準中另外一條檢視自己,即“堅持一成不變,固守常規慣例,或有儀式化的語言或非言語行為”的診斷標準。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管理過於嚴苛,要求孩子說話、行為都一定要按爸爸媽媽的規矩規範來,而且要一成不變,如果有變化,父母就要打他。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主性便慢慢喪失,孩子變成了完全聽之任之、父母教他怎麽做就怎麽做的“工具”,即我們常說的“木頭人”。於是,孩子在發展社交關係時不敢表達自主性,“堅持一成不變,固守常規慣例,或有儀式化的語言或非言語行為”應運而生。
生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虐待和忽視是家庭、社區和社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於孩子成長過程中,使之感到驚嚇、恐懼的重要因素,也繼而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
在美國,60%的兒童受到的虐待是忽視,18%的兒童受到的虐待是身體虐待。虐待包括身體虐待、忽視、情感虐待,甚至有的時候包括性虐待。
身體虐待:對孩子拳打腳踢。
情感虐待:包括拒絕、恐嚇、孤立、剝奪、奚落,或不能給孩子情感支持、愛和感情。
有的父母常常在管教孩子時生氣或者發脾氣,看到孩子不聽話或者犯錯,先狠狠地打孩子,再把孩子推出門外,或者關在一個沒有燈的小黑屋裏,並對孩子說“不要你了,直到你改正錯誤”。更嚴重的是,有的父母無論在冬天還是在夏天,把孩子赤身**地推出門外。孩子一旦有過這樣的遭遇,童年心理創傷便形成了,這對孩子後天的發展影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