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頓悟

第17章俯仰無愧

字體:16+-

1.聽之、任之、忍之

去年冬,在某地鐵站等地鐵時,地鐵電視上正在播放一條娛樂消息,說的是某熱火朝天的電視劇的主演兼主創及編劇,為了該劇到底誰是主創爆發了口水戰,其中主演一方暗罵對方為“瘋狗”,編劇一方亦予以回應,大概如下:“事實擺在麵前,不需我再多說。對於其人種種惡劣瘋狂行徑,我且一笑置之!由他、隨他、任他,再過幾年,且看他!”當時我的一個土豪老鄉也在身邊,聽完後,他說:“真是編劇,罵人的話都能編得這麽有水平!”

其實我那位土豪老鄉未必知道,這段有水平話的或許並非該編劇的原創。這並不是表現我的博學,而是類似的一段話在曆史上實在大大有名。

唐代曆史上,有兩位異僧,一個名叫寒山,一個名叫拾得,相傳他們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有一天,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厭惡我、欺騙我,我要怎麽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說:“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拾得的回答,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忍”字。但它又不同於一般人印象中的那個“忍”字,因為在普通人那裏,“忍”不是為了“風平浪靜”,就是為了“不亂大謀”,雖然也稱得上是麵對人我是非的高明之道,但境界上還差了些。道理很簡單:如果忍了之後,並不能“風平浪靜”,還是要“亂大謀”,你還要不要忍呢?

那麽,什麽才算上有境界的“忍”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民國時,當代高僧廣欽禪師為了修行,曾走出寺院,在山洞中獨自住了13年。後來,雖然回到了寺院,但他堅持不住禪房,而是主動要求守大殿。因為大殿不能安床鋪,每天晚上隻能在大雄寶殿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