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元二年對於杜甫來說,算是目前人生中否極泰來的一年,十二月時一家從同穀逃難初入成都的時候,頗受照顧的裴冕在這年改任禦史大夫、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位,偏安四川一地的玄宗朝廷來說,不僅要依靠危險至極的蜀道來抵禦安祿山叛軍,更要依賴富庶的蜀地來支撐朝廷的支用,對於當時的唐朝朝廷來說,尤其是流亡在外、飽受叛軍威脅的肅宗朝廷,更是非常重要的方麵大員。
在唐朝擔任崇高職位的裴冕,對於庇護剛剛逃難到成都的杜氏一家來說,無異是大樹庇蔭,裴冕能夠顧念當年在朝中故交,也是這幾年杜甫官場流離磨練出來的智慧,一到成都就給裴冕寄去了《鹿頭山》:『....。冀公柱石姿,論道邦國活。斯人亦何幸,公鎮逾歲月。』詩中著實好好的稱讚裴冕,換來他的好意,協助杜甫在浣花溪畔尋一地,作為未來安身之所。杜甫也沒忘了當年山東漫遊三友中的高適,高適正任彭州刺史,剛剛安定下來就給他寄去了詩:故人何寂寞,今我獨淒涼。老去才難盡,秋來興甚長。物情尤可見,辭客未能忘。海內知名士,雲端各異方。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
過了年,總算能夠從逃難中喘一口氣,有閑情作詩:『浣花溪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鷘對沉浮。東行萬裏堪乘興,須向山陰入小舟。』但是從官場曆難,又和一般老百姓一般,從長安一路奔逃到成都,一路眼見都是國破人民流離的悲慘景象,思及此不禁想到漢末諸侯並起烽火連天,和現在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災難,何其相似!
初平元年元月,獻帝登基後的第一個新年卻稱不上太平。去年底從雒陽出逃的袁紹,出奔冀州後,藉由袁家在朝野的聲望以及不與董卓合作的名聲,在討董風潮中,他是最具有號召力的人物。不過在冀州府中卻有不同的意見,州牧韓馥本是個膽小怕事的人,深恐董卓怪罪,更怕袁紹在自己地盤冀州起事,到時自己洗脫不清,被看做是同路人就遭了,暗命屬官監視舉動。董卓為了安撫給袁紹一個渤海郡太守的位置,近來都在此活動,屬官不僅在此監視,更想辦法限製活動,避免在冀州起事,讓董卓有借口把刀兵指向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