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年魏征上書說:“臣聽說,治國的根本,是依靠德禮;君主帝位的保障,全在於誠信。堅守誠信,臣下對君主就沒有二心;實行德禮,遠邦異族也會前來歸順。
“由此可見,德禮誠信是國之大綱,對於君臣、父子之道來說,是片刻也不能分離的。因此,孔子說:‘君要以禮的要求對待臣,臣要對君事以忠心。’又說:‘自古以來,人皆有死。若百姓對國家不信任,國家就無法確立對百姓的統治。’文子說:‘說話要講信用,信用是講話的前提。法令要有誠意,令下之後要誠意執行。’
“話講出來卻不實行,是言而無信。法令製定了卻不能遵從執行,是製定法令時就沒有誠意。沒有信用的言語,沒有誠意的法令,對國君來說,會敗壞的道德名聲,下臣百姓來說,就會招致殺身之禍。即使在世道混亂的時候,君子也不會那樣做。
“自從陛下實行王道之治,十多年來,威及海內,萬國來朝,國庫日益充實,國土日益廣大。但是道德仁義卻沒有隨之增加,這是什麽原因呢?是因為對待臣下和百姓還不夠誠信。所以,雖然勤於善始,卻沒有堅持善終。
“在貞觀初年,陛下聽說誰有善德就大加讚歎。到貞觀八、九年間,還很樂意聽取諫言,但自此之後,就漸漸討厭直言規諫,即便是勉強接納,也沒有以前那樣大度了。那些誠直之輩,都有所忌諱,不怎麽敢進諫了,而那些奸邪巧佞之徒,便乘機撥弄是非,逞其巧辯。忠誠的人與國君同心治理,卻讓愚蠢的人評論其對錯;讓高潔的人去辦事,卻又讓卑鄙的人去懷疑他。這樣,要想事情成功,可能嗎?
“中智之人怎能沒有一點小聰明?但其才不足以經國濟世,又不能高瞻遠矚,長圖遠慮。就是竭盡全力和誠意,也不能避免國家的傾頹。更何況心懷奸詐和私利的小人,他們阿諛奉承,曲言惑主,所製造出來的禍患不更深嗎?豎立直木,卻懷疑它的影子不直,就是勞思傷神也不可能看到斜影,這是很明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