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史學心機

3.識時務與行動並舉

字體:16+-

能識時務當然好,但如果缺少行動,再識時務也是白搭。所以識時務者要與行動並舉,如此才能創造輝煌。

商鞅,本姓公孫,生於公元前390年前後,因後來在秦為政有功被封於商,世稱商鞅。他的先祖可以上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康叔被周武王分封到朝歌之地,建立了衛國。衛國在春秋時期還有一定的實力,後因大國爭霸,越來越衰弱,到戰國時已淪為魏國的附庸了。公孫鞅就出生這樣一個日漸衰敗的王族中,他不是嫡長子,隻能以公子的身份生活在魏人與衛人的夾牆裏。國運的衰微與家道的淪落使他在少年時代便胸懷大誌而發憤讀書。魏國初年曾經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李悝,推崇法家的刑名之學,在魏國實行了一係列的變法措施,使魏國的力量一度“最強於諸侯”,在與秦爭奪西河之地中也屢屢得手。李悝死後,留下一部記錄自己的思想與政見著作即《法經》。不幸的是,他的政策在魏國並未得到很好的延續,在變法中損失不少利益的權貴們旋即又恢複了舊日的神氣,魏國的國勢一天天衰落。後來,吳起也曾試圖將李悝的政策發揚光大,繼續變法並一度略見成效,然他最終也為那些權貴們所不容,淒淒惶惶地奔走楚國去了。李悝、吳起的變法,雖然已成為一段往事,但在公孫鞅的心底卻紮下了根。他日夜研讀《法經),反複揣摩法家理論的要旨,並投到魏相公叔痤的門下,任中庶子,為公叔痤掌管家事,以期得到施展報負顯露才能的機會。

公叔痤對手下的這位衛公子並非沒有留心,他見公孫鞅把自己的家政理得井井有條,心中自然多了幾分器重,商鞅對一些問題的見解及露出來的抱負,也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向惠王推薦這位年輕的公子,讓他有一展才能的機會。不幸的是,這樣的機會還沒有到來,公叔痤便身染重病臥床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