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的宮廷最不講禮,認權不認人,正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在傳統觀念的壓抑下,使人們恭敬的遵循“為臣之道,為人之道,為婦之道”這些沉重的教條壓得人幾乎喘不過氣來,總該站出幾個人來給這些教條一點厲害顏色,也好叫人喘喘氣。
1.忠臣不事二主,還是良臣擇木而棲?
中國有一句古訓,叫做“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是很難辯駁的,然而,中國的古語實在太多,與上麵那句話相對的名言就有“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二者針鋒相對,給人以是非難辨之感。其中是非原尾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魏征,生於北周時代的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其時,天下大亂,他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曾經出仕隋朝,做過地方官,但很早去世了,所以,魏征年輕時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貧,但魏征胸懷大誌,總想幹出一番事業來,於是,他就刻苦讀書,勤奮學習,在學問和政治才幹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時正值隋煬帝荒**無道,天下英雄豪傑紛紛起兵反隋。魏征先是參加了元寶藏的起義軍,但又覺得看不清楚天下大勢,心中茫然,不知所從,便出家當了道士,以避一時之亂。後來,另一支起義軍的首領李密非常賞識他,就立即派人把他請去,讓他掌管軍中的文書,這時的魏征,已經38歲了。
在李密的軍中,魏征的地位很低,他沒有任何發言權。當時,李密的瓦崗軍聲勢浩大,占領了隋朝最主要的糧倉河南的洛口倉、回洛倉和黎陽倉,開倉救濟饑民,使起義軍發展到了全盛階段。然而,隋朝大將王世充據守洛陽,與起義軍展開了生死搏鬥。魏征清醒地看到了起義軍中的許多不足,曾經主動進諫說:“起義軍雖有重大勝利,但傷亡也很大,軍中費用緊張,儲備有限,且賞罰不均,不宜於同隋軍硬拚硬打。目前之計,在於深溝高壘,以待敵軍糧盡,等敵軍撤兵,再行追擊,可獲大勝。”李密決定速戰,大軍列營而不設壘,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襲,慘遭失敗。經此一役,瓦崗軍徹底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