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講子貢、範蠡、淳於髡、蘇代、甘茂、蔡澤、毛遂、觸龍、優孟、姚賈、司馬錯、莊辛、陳軫、公孫龍。其中公孫龍是中國古今第一辯手,他的“白馬非馬”理論指導了中國後世所有的理論家、哲學家、演說家。所謂“白馬非馬”,就是“似是而非中有大是大非”,白馬非馬,但馬就是馬。當有人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我們並不就因此把白的說成黑的,相反,我們黑白分明,又在黑白分明中不妨允許“灰”的存在。我在《老子處世真經》中指出:**不是兩道,而是三道,陰陽魚(太極圖)中間的那條“S”線,隔開兩端,也連通兩端,是第三極。除公孫龍外,子貢與毛遂也很值得稱道,子貢是孔子弟子,深知“儒家柔道”(語出胡適僦儒》),擅長曲線做事,為救曾國,先後說服了齊王、吳王、越王,通過誘發連鎖反應從中取便,掐斷事端,從根本解決事情起源,打消了齊王攻魯的念頭。我們做事要像子貢,腦子多幾根筋,多轉幾個彎,往往能成。至於“毛遂自薦”,則是每一位幕僚的基本功,與其等別人來發現,不如自己在關鍵時刻站出來!
舌辯群雄口治天下
——子貢遊說列國抑強扶弱
最好的不怕放在最後
以能者為師。
子貢說:我老師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是教學生的老師,但孔子感到做老師不如去做學生。孔子在常年的教育和思考中感悟道,有一個學習的態度,更合適在社會中生存,學習是觀察與相知的過程,隻有了解當下環境與當下問題,才能在多種環境中成長和進步,而這正需要一個學習的態度。
學生就是學習人生。
隻有學習人生才能不斷地進步,使自己總是能夠在新的環境下生存。
否則,為人之師反而容易自大,不變的態度在變化的環境中,所表現的人生姿態就是混亂與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