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論語·八佾》:
子入大廟(大,音tài,後寫作“太”),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剛做祭祀官時,到太廟中主持祭禮,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有人就說:“誰說孔子知禮?我看他不咋的!你看他到太廟來,每件事都要問人。”孔子依然不管,並且解釋說:“這就是我說的禮。”孔子在此說的禮有三個意思:一、禮是求人。禮是問人。禮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要是有求於人,所以要客氣、謙卑、他大我小。求人、問人都大咧咧的,誰理你?孔子之所以要問人,不是學問不熟,而是太熟,因此要問人,通過“人、我、禮”三者關係的調和,最後達到和諧境界。因此孔子說:“是禮也。”即此。凡事多問,就知道別人所想,就不會一廂情願,更不會執禮以害人。
二、禮是為眾人。
孔子在此求人、問人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眾人。
孔子主持祭祀,乃是為眾人做工。先前我說過,孔子是個大祭司,大祭司做的工作就是帶領眾人祭拜上天,這其中的技術問題甚為複雜,不能出差錯,否則要誤及眾人。因此要問。
孔子祭拜的上天全稱為“昊天上帝”,是商民族與周民族傳統信仰的神,孔子作為商人後裔與周人文化的繼承者,當然也是信神的。
孔子編《詩經》,在書中編入了大量讚美上天的詩篇,如《詩經魯頌門必宮》:“上帝是依,無災無害。”意思是:上天是我們的依靠,有了這個依靠自然無災無害。《詩經》中這些讚美上天的詩篇,與《聖經》中的諸多讚美上帝的詩篇很相似。
孔子說的禮,乃是敬畏神的意思。禮首先是對神謙卑、服從。其次是引導眾人信神,通過第三者的力量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