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鬥甚疾。蒲人懼,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
孔子離開陳國,經過蒲這個地方,碰到蒲國的大臣公叔氏起兵,蒲人就攔住孔子不讓過。孔子有個弟子公良孺,搞到了五輛車,就載著孔子,師生一行浩浩****與蒲人打鬥拚殺。蒲人害怕了,就放孔子出了東門。孔子於是去衛國。
此事讓人大跌眼鏡,想不到孔子也與人打架,而且是打群架,而且“鬥甚疾”。其實這一點也不怪,當時情況危急,孔子不動手就要挨打,他不打人就可能被人打死。有時鬥狠是難免的,並且下手要狠。當然,要有度。孔子能把握這個度,因此我說他打得好。
孔子中庸之道
1.君子也可以動手。
蒲人攔孔子,孔子就打蒲人。蒲人人多,孔子就帶著學生與他們打群架。
孔子首先是個男人,其次才是個君子。當做君子與做男人產生衝突時,孔子當然棄君子而為男人。
男人是性別稱謂,是固有之道。君子是道德稱謂,是後天之道。孔子以男人為君子,便是發揚固有之道。
2.君子心中有道,不怕四麵樹敵。
君子我行我素,隻管做自己的事。孔子周遊列國,被陳、匡、蒲等地的人圍堵追殺,孔子一無所懼,一衝廝殺,衝開一條血路,繼續前行。
孔子在當時一意孤行,是個孤膽英雄,憑此贏得了大量追隨者。這就是中庸之道的第三義:做事到極限。
勇者不懼
孔子說:“勇者不懼”,指我們做人要一往無前,做事要一竿子捅到底。本來人不能做成一事,但因為人投身於道,便可為百事!“勇者不懼”,孔子這個說法也向我們演示了先天之道(即固有之道):勇者是先天的勇者,不是後天的勇者,大道生我,我自有道,因此真的不怕人,真的不怕事。孔子又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