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論語·八佾》: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有個地方官想見他,還對人說:“現在君子(指孔子)到了我們這裏了,我還沒見過他呢。”
孔子的學生把這事請示孔子,孔子同意了。
那人見過了孔子,回去的時候對孔子的弟子說:“你們有什麽可擔心的呢?天下的大道已經流傳很久了,如今老天爺要把先生當木鐸,讓他替天下發出聲音。”
此事一可見孔子在當時人心中地位很高,二可見孔子頗為自傲,不拒絕別人對他的讚許與崇拜。
孔子中庸之道
1.絕不拒絕人讚美。
不但不拒絕,而且還沾沾自喜。你說我是什麽,我就是什麽。不推辭榮譽,也不謙讓名利。雖不長伸手,但能拿到的一個也不放過。
不可以要求君子謙虛,必須要求君子自傲。孔子如果在崇拜者麵前謙虛,就矯情了,還會失去崇拜者。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說的就是君子有責任感化小人(指普通人),同時,君子要與小人,或一般的人保持距離。並且,君子要與君子保持距離,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即此。
2.君子隨和而自傲。
君子是自傲的,自足的。同時是和人的,從眾的。他無可無不可,無為而無不為,偏又“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了大道生生不息的本質。孔子對儀封人非常隨和,人家求見,他不說忙,也沒有看不起別人。和顏悅色,示以聖人氣象。
達摩麵壁九年,高深莫測。孔子從不封閉自己,更不讓人覺得如神龍一般難以窺見。這種人你能看到他,摸到他,但他的思想與智慧已散作一股浩氣,彌漫四宇,直接與大道來往。但他又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個具體的人,穿衣、吃飯、走路、做事,這種平凡即神奇,這種平常狀況即顯示了神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