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左傳》昭公七年:“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
魯昭公七年,魯昭公到楚國去,魯國大夫孟僖子因為生病不能執禮跟隨魯昭公,就打算下番苦功狠狠地學習一下禮義方麵的規矩。不久孟僖子要死了,召集他的家臣大夫們說:“人不講禮義是立不起來的,我聽說孔子是聖人,你們跟他學禮吧,這樣我們家就不會被人看輕了。”因此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就拜孔子為師。
孔子對此泰然受之。
孔子中庸之道
1.凡有好事,不可讓之。
孔子年紀輕輕就做了老師,在別人看來這也未免太不謙讓了,殊不知這正是孔子的謙讓之道:他讓別人去說,隻管做有利於自己的事。
2.天大的事隻要泰然受之,也就變成小事了。
少年孔子做了大夫的老師,此事轟動一時,絕對是大事,但孔子很自然就做了。做了就做了,做了就成了事實。
君子心中有道,看輕世事,因此小事也不煩,大事也不怕,隻要合於自然,那麽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