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生活的地方被稱為地球村,不同地區甚至國家的人之間的交流範圍越來越廣泛。交流就離不開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語言的通用度,決定了人們對你這個人的認可度。
“印度聖雄”甘地,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有心打入英國上流社會的社交圈,立誌成為一位“英國紳士”。因此,他開始有計劃地克服自己的各項弱點,訓練自己麵對群眾時的演說技巧與溝通能力。
身為一個外國人,甘地明白他的皮膚顏色是絕對改不了的特征,但是,他改變發型,勤練英國式腔調,裝扮適當,頻頻出入各種社交場所。
甘地的魅力,在於他能運用簡潔誠懇的語言和人交談。毋庸諱言,經過長時間培養出來的社交能力,對甘地日後的政治生涯產生了很大的助益,使他不但能與英國的領導階層平起平坐、暢談政治,也抓住了全印度甚至全世界人的心。
要改變固有形象,要真正融入新的環境,就得先過語言關。如果語言關都過不了,生活和生存都是問題,更不用說什麽做大事立大業了。當年,李嘉誠一家輾轉來到香港。他的父親李雲認識到,以前對李嘉誠的那套教育是完全不適應香港社會現實的,於是,他不再按四書五經的理論要求兒子,他讓李嘉誠“學做香港人”,從而適應並融入香港社會。
語言的改變,就是生存方式的改變,它能使一個人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最廣泛的認可,避免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浪費。
在今天,用普通話來進行人際傳播、交流,是對現代人的直接要求。然而,在一些特定的人群裏,依然存在以方言為美、為榮、為尊的觀念,有人以能講經濟發達地區如廣東、福建、上海、江浙等地的方言為榮。說地方話有聲有色、眉飛色舞,講普通話結結巴巴、詞不達意,這樣的現象實在令人憂慮。每個現代人所要接觸的人可能來自天南地北,如果你口中時常會冒出一些費解的鄉音、土語、俚話,對方很可能會不願聽、不想聽、不能聽,此外,誤傳、誤解、誤事的例子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