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製的崩潰:辛亥革命百年史話

自序

字體:16+-

發生在辛亥年間的武昌首義(公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夜),湖北武昌新軍的共進會黨人熊秉坤打響了武昌首義第一槍,轉瞬間“四麵軍聲逼楚歌”,山河為之頓變、乾坤為之顛倒、帝製為之崩潰。

有個曆史當事人梁啟超,他在立憲絕望,革命黨大興,而“滿漢間仇怨日深”、“社會間禮義廉恥幾乎被洗劫一空”之際,曾放言道:“不及三年,國必大亂,以至於亡。”果然,從1908年到1911年,滿清剛好三年竟亡。我們在《帝製的崩潰》裏,將見證這個天才的改良派領袖的預言,同時也將看到革命黨領袖孫中山發出“恢複中華,創立民國”的感召是如何被實現的。

自鴉片戰爭以來,歐美政治民主思潮就不斷地衝擊著、搖撼著中國幾千年來打造的君權天授的神說;最古老的儒家統治經典文獻《尚書》上,其所謂“無偏無黨,王道****”,再次遭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和挑戰;站出來質疑與挑戰的主流已不是農民陳勝、吳廣式的人物,也不是李自成、洪秀全式的人物,而是一撥撥敢向皇帝要民權,要立憲,要民族革命,要“君民共治”,要“虛君共和”,要創立民主共和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的革命思想訴求,影響所及政府官員和軍隊。

辛亥革命,不過是千占封建帝製到了行將結束的最後階段的短兵相接的史話。這一悲壯曆史的交鋒、較量、博弈,自中日甲午戰爭始;那時,康有為就認為清朝的政治“生機已盡”,要求光緒帝盡快改良,否則“氣象可驚可憫”。雖然光緒帝黨、慈禧後黨也相繼做出改良及其預備立憲的努力,但最後還是以立憲黨人敗,革命黨人勝為結局。

本書有別於單純地切入武昌“槍聲一響而專製倒矣”的簡單描述,而是從嶄新的曆史視角,不同的曆史碎片,展現武昌首義之前出現想改良而無法改良、想立憲而不能立憲的大變局現象下,發生的一場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革命。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