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誰不動心?得到了就喜歡,失去了就心痛,這是人之常情。但利有大利和小利的差別,也有遠利和近利的差別。舍棄小利換取大利,犧牲近利追求遠利,這一道理看似簡單,但許多人一旦利益當前,卻無法克服爭利之心,從而喪失了長遠利益。大人物與小人物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判斷利益的眼光有所不同。他們隨時能夠棄小利而爭大利,舍近利而取遠利。
唐高祖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經常跟突厥交戰,敗多勝少,因此將突厥視為不共戴天之仇敵。
後來,李淵想起兵反隋,卻遇到一大難題:出兵太少,不足以跟隋軍抗衡;出兵太多,又擔心突厥乘虛而入。一旦根據地被摧毀,後果不堪設想。左右為難之際,李淵決定不計前嫌,跟突厥媾和。他知道突厥人目光短淺,貪財好色,虛榮心很強,不過還比較講信用。於是,他派使者送去一封信,向突厥稱臣,表示願與突厥和親。信中還說:“大汗若肯出兵相應,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親,坐享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突厥可汗見李淵這個多年冤家願意服軟,很是得意;又有女人、財寶可得,更加高興。不但同意講和,還資助李淵不少馬匹、士兵。
李淵再無後顧之憂,隻留少數人馬駐守太原,率大軍起義,一舉滅隋。平定天下,建立了大唐帝國。
李淵舍棄金錢美女,甚至不惜犧牲個人顏麵,換來了後方的平安,不愧為舍小求大、棄近圖遠的典型範例。
什麽是大利?什麽是小利?什麽是遠利?什麽是近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大人物的衡量標準與自己的人生目標緊密相聯。哪種選擇對人生目標最有利,他們就選擇哪種求利方式。
從廚房裏闖出來的美國“麵包大王”凱瑟琳·克拉克,標榜自己的麵包是“最新鮮的食品”。為了取信於消費者,她在包裝上特別注明烘製日期,保證絕不賣存放超過3天的麵包。起初,這項規定給她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因為一種新產品上市,銷路不可能馬上好起來,存貨一多,要嚴格執行“不超過3天”的規定就相當困難了。尤其是各經銷店大都怕麻煩,雖然過期麵包由凱瑟琳回收,他們也不願為此去天天檢查、換來調去,而寧願把過期的麵包留在店裏賣。許多人還抱怨凱瑟琳未免太認真,一個麵包放3天也壞不了,為什麽非要3天換一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