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的人總自我安慰錢不是財富,錢不等於幸福、愛情、友情……那麽有錢人又是怎樣看待錢的呢?
布洛克原是家族大公司總經理,在他執掌公司幾年後,意識到失去了太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於是他決定放棄年薪60萬美元的職位,回到親人中間。他說:“我不想等將來回首往事的時候,發現自己除了錢什麽也沒有。”他在一所中學謀得了一個年薪隻有2萬美元的數學教師職位。在一年結束之際,他收到了學生的賀卡,賀卡上寫著一句令他驕傲的讚美語:“給天下最棒的老師。”布洛克認為他終於擁有夢想的財富。這個真實的故事看上去似曾相識,很像我們一直以來所接受的正統教育的範例。但這不同。因為我們並不把這認為是擁有財富,而是把其視為“在向社會索取的同時應該回報社會”。他的選擇,使其擁有了另一種財富。而什麽是真正的財富。這才是布洛克與眾不同的認識。這種認識是一種內心的認同,而不是一種鼓動。
在這個故事中,我還讀出另一方麵的財富:認識親情。眾所周知,美國是個金錢萬能的社會,“天堂和地獄”集於一身。在我們讀到的美國社會中,親情的失去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人際社會需不需要親情,親情會不會被金錢取代,或許這是一個需要整個社會來思考的問題。布洛克的選擇是否就是這種思考的一種答案,現在還不能肯定,但有一點,我想應該很明確,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有親情。擁有親情也是某種意義上最大的財富。
記得前幾年我的一位朋友在文化娛樂單位工作,“頭兒”要求每位專職幹部晚間在各崗位上頂班,幾月下來,大家普遍感到很累,提出不想幹了。而那位頭兒卻以金錢相要挾,最後弄得大家離心離德,不少人就此各奔前程。那時,我造訪朋友家,孩子出生不久,妻子怨聲不斷,家庭危機顯露端倪。幸而朋友仍是重親情的人,不與頭兒翻臉。現在,朋友在事業上別有一番天地,生活雖然不甚富裕,但家庭氣氛卻極融洽。那天我向他說起布洛克的故事,他聽後眼睛裏竟閃出一絲淚花。我知道,我的這位朋友與布洛克完全不同,感動的契機就在於他們的內心選擇的方向,珍惜親情、不向金錢低頭。說起來容易,但若必須在親情與金錢、親情與地位之間做出選擇時,這實實在在是一種困難的內心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