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的心態是人們在生活中經過千錘百煉而達到的一種崇高的境界,一種高深的修養。具有平和心態的人,能夠正確地看待人生,他們不會為權力、地位、金錢的**而放棄人生的道德準則,他們的心境坦然而又平實。擁有平和心態的人,可以永遠保持悠然恬靜、健康從容的身心。
被西方譽為“美國國父”的喬治·華盛頓,就是一位心胸坦然、心態平和的人。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華盛頓以他拒當國王的行動,維護了共和製,邁開了創建民主共和製國家的堅實的第一步。第二步,他主持製憲會議,製定出了具有豐富民主因素的《美國憲法》。1787年的《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是一部進步的、穩定的、受曆代美國人民尊重的憲法。
1789年2月,華盛頓當選為總統。此時的華盛頓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你應當相信我,我以最莊嚴的方式向你保證,我沒有去謀求這個職位,相反,我已經盡我所能竭力回避它,除了因為我不願意與你和家人離別,更重要的是因為我自知能力不足,難以勝任此重任。我寧願與你在家中享受一個月的天倫之樂,這比我在異鄉待49年所能找到的歡樂要多得多。既然命中注定委任於我,我希望能夠通過接受此任來實現某種崇高的目的……這個秋天我一定安然無恙地回到你的身邊。我不會因為征戰的艱辛和危險而感到痛苦。你獨自一個人在家裏,我知道你會感到不安,這將使我憂心忡忡。正因為如此,我求你鼓足勇氣,盡可能歡度時光。再也沒有什麽比你的親筆信更加讓我心滿意足。”
兩個多月後,他到臨時首都紐約準備上任。這時卻冒出一個上“尊號”問題。原來,參議院中的一些人提出,為了表示對華盛頓的尊敬和謝意,除了“總統”這一稱號,還應再獻上一個“尊號”。於是,“民選的君主陛下”、“民選陛下”、“最仁慈的殿下”、“合眾國權利的保衛者”、“合眾國總統殿下”、“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殿下”和“美利堅合眾國權力的護國主”等“尊號”便被提出來了。有人還稱,副總統、參議員和眾議員也應有相應的“尊號”。一些已當選的虛榮心極重的官員,對此事異常熱心,一時之間,鬧得沸沸揚揚。華盛頓不讚成用“尊號”,對上“尊號”的人極為厭煩。他認為,無論給總統添加什麽“尊號”,都會帶來負麵影響。直接的後果是引起擁護共和製的人們的懷疑和憂慮,使他們對總統和新政府失去好感。由於華盛頓的反對,加之眾議院有不同的意見,最後參、眾兩院決定按《憲法》規定的正式稱號,直呼華盛頓為“合眾國總統”,不加其他任何“尊號”。這一稱呼從此成為定式,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