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失在我們的心中,隻有一線之隔,我們意以為得,就是得意;意以為失,就是失意。所以顏淵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政統一七國兼並天下,也能失意於其間。如此說來,得意何嚐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嚐不是得意之始呢?
人生無坦途,在漫長的道路上,誰都難免要遇上厄運和不幸。人類科學史上的巨人愛因斯坦,在報考瑞士聯邦工藝學校時,竟因三科不及格落榜,被人恥笑為“低能兒”。小澤征爾這位被譽為“東方卡拉揚”的日本著名指揮家,在初出茅廬的一次指揮演出中,曾被中途“轟”下場來,緊接著又被解聘。為什麽厄運沒有摧垮他們?因為他們始終把榮辱看做是人生的軌跡,是人生的一種磨煉。他們明白,要想擁有快樂的人生,就要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假如他們沒有當初的厄運,也許就沒有日後絢麗多彩的人生。
19世紀中葉,美國有個叫菲爾德的實業家,率領工程人員,要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為此,他成為當時最受尊敬的人,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在舉行盛大的接通典禮上,剛被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突然中斷,人們的歡呼聲馬上變為憤怒的狂潮,都罵他是“騙子”、“白癡”。可是菲爾德對於這些毀譽隻是淡淡地一笑。他不做解釋,隻管埋頭苦幹,經過六年的努力,最終通過海底電纜架起了歐美大陸 之橋。
菲爾德不僅是“兩個世界的統一者”,而且是一個理性的勝利者。當他遇到難以忍受的厄運時,通過自我心理調節,然後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在實際行動上顯示出強烈的意誌力和自製力,這就是一種理性的自我完善。
世上有許多事情是難以預料的,成功伴著失敗,失敗伴著成功,人本來就是失敗與成功的統一體。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紅火耀眼之時,也有暗淡蕭條之日,麵對成功或榮譽,要像菲爾德那樣,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氣淩人,把功名利祿看輕些、看淡些;麵對挫折或失敗,要像愛因斯坦、小澤征爾那樣,不要傷悲,也不要自暴自棄,把厄運羞辱看開些,這樣就不會像《儒林外史》裏的範進,中了舉卻變成了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