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完人,物無完物。人在生活中有時不要過於執著,能過就過,也許你會覺得失去了本應有的原則,但是生活如果太過於執著,隻能用一個字給其定論,那就是“累”。
時間並不能治療傷痛,隻能淡化傷痛,用我們所經曆過的一點一滴去填充、去淡化這傷痛。也許失去會讓人傷心欲絕,但不正是因為這種失去才讓我們懂得珍惜嗎?不正是因為失去才懂得自己的需要嗎?失失得得,得得失失,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失去,總沉溺於痛苦當中,應該在失去後懂得正視自己。
一位教授在上心理谘詢課時聽到一位婦女這樣報告:“每當我丈夫從中間擠牙膏時,我就會瘋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從尾端向前麵開口處擠嘛!”
這個現象引起教授的注意,為此,教授在全班做了一次調查,看看牙膏該怎麽擠。基本上,似乎大家都明白,牙膏應由尾端擠向開口處。然而調查結果顯示,隻有約一半的同學知道應由尾端先擠;而其他一半的同學竟認為,牙膏應從中間開始擠壓!
當然,重點並不是你從牙膏的什麽地方開始擠,而是你應該將牙膏擠到牙刷上麵,至於牙膏是如何附著到牙刷上的,事實上並不太重要。假使真的有問題,那應是從我們內心製造出來的!
希爾達稱這種一成不變的行為方式為“模式”。“我們腦子裏塞滿了一堆慣性的動作和行為模式。”她解釋道,“假使我們無法跳脫自己固有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在與別人相處、他人又希望來點不同的處境時,我們便會被激怒,且會變得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當教授跟班上的同學們分享“模式”的概念時,同學們皆承認了自己一些荒唐好笑、刻板思考的模式:一位婦女竟為了衛生紙卷的方向“錯誤”而鬱悶了半天,她隻在衛生紙卷的方向由牆邊向外轉時,才會感到滿意;另外一位男士則說,每天早上他都會將車停在火車站的某一“特定”停車位,假使有一天別人無意中占了那個車位,他就會有種想法——“今天一定是個倒黴日”;還有一位同學說,隻要他的慢跑長襪折疊的方式“錯誤”,他就會冒出無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