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都是時人表達自己立場和觀點的記錄。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文字,基本上都是說劉基是因為朝廷聖旨而被降職,背後搗鬼的是方國珍。但事實上,這個理由經不起推敲。今天我們翻開《故誠意伯劉公行狀》《劉公神道碑銘》《明史·劉基傳》等權威作品,都看不到其中有描寫劉基與朱元璋之間微妙關係的文字,反而把劉基辭官的責任推給方國珍,實在是耐人尋味。
首先,提拔石抹宜孫為二品大員,當然需要聖旨,但處罰一個小小的劉基,也需要朝廷下旨嗎?而且需要和擢升石抹宜孫的寫在一起?冷靜地想一想,這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不是不能節約用紙,是劉基的級別遠遠不夠。
其次,石抹宜孫和劉基根本不是簡單的上下級關係,更是生死之交,患難兄弟。石抹宜孫為人正直,為朋友兩肋插刀根本不算什麽。劉基遭到貶斥,當時掌握一方軍政大權,即將官居正二品的石抹,怎麽可能袖手旁觀,怎麽可能心安理得地接這個旨,怎麽可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何況,他馬上麵對的又不是幸福,而是滅頂之災。
再次,石抹宜孫留下劉基其實也是幫自己。朱元璋已經開始進攻處州,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而劉基帶給他的幫助,甚至可以頂幾萬雄兵。我們馬上就可以看到,第二年,離了劉基的出謀劃策,石抹宜孫就被朱元璋打得節節敗退,丟失了處州全境,一直逃到福建,更在次年不幸遇害。即使這樣,石抹宜孫也不來求劉基幫忙,後者也不對好朋友伸出援助之手。除非石抹宜孫對劉基已經完全無法信任,否則他一定會極力挽留的。於人於己,於情於理,他都應該這樣做。
最後,方國珍是和劉基有過節,但可不是什麽壞事都是他的主意。至正十八年的方國珍,已經是沒有多大追求的海盜。他占領了富庶的台州、溫州和慶元三路之後,又接受了招安,和石抹宜孫已經不打仗了,小日子過得蠻不錯,他搞劉基還有多大意義?方國珍最後的歸宿,也說明了他和劉基並沒有什麽血海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