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場遭遇戰,徐達立大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初九,朱元璋終於等到徐達從廬州回歸,可以湊齊全部主力,到了行動的時候了。朱元璋留下李善長守應天,自己親自率領二十萬精兵,以及徐達、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等幾乎全部重要將領,起程西進。但文官他隻帶了兩個,就是劉基和夏煜。
七月十七日,朱元璋的船隊順利駛入了鄱陽湖。四天以後,他們與漢軍在康郎山附近相遇,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水戰,也是人類冷兵器時代最大規模的一場水戰,就要在這片水域打響。兩百多年後的中韓日露梁海戰與之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上。
雙方在湖麵上擺好陣型,大戰一觸即發。沒有電影膠片記錄下這段寶貴的曆史,也就無法清楚直觀地看出,雙方的差距到底有多大。陳友諒的船中有很多巨型戰艦,船分三層,船體太大,士兵需要騎馬巡邏。每船可容納幾百人,專職的船員就有幾十個。
而朱元璋這邊,主力艦還是三年前在龍灣繳獲的陳友諒戰船,還有很多是漁船改裝的。三年過去了,陳友諒的造船能力不斷提高,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主力戰艦的噸位又比三年前上了一個檔次,而朱元璋這邊,因為忙於應付戰爭,平息叛亂,戰船的製造水平和規模卻沒有什麽提高。
陳友諒的巨艦在朱元璋營內引發了一片擔憂之聲。不少人覺得這仗真沒法打了,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但劉基與朱元璋都認為,大船看似可怕,但行動不方便;小船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行動自由,可以采取更加靈活的戰術。當然,這些話不過是在給自己打氣,想穩定眾人的情緒而已,他們自己也不會當真的。
徐達不愧是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將,在大家一片悲觀情緒中,他果斷地站了出來,主動要求出任先鋒。要知道徐達可是二把手,親自充當先鋒官實在是浪費人才。而且說實話,朱元璋真舍不得,這可是自己最器重的大將,萬一出個什麽意外,後果是不堪設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