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家小史:近代大師那些事兒

馬一浮:一代儒宗

字體:16+-

馬一浮(1883—1967),浙江紹興人,生於四川成都。現代思想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是中國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第一人,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現代三聖”(或“新儒家三聖”)。原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校歌》詞作者。

馬一浮出身於書香門第,天資聰穎,記憶力超人,過目成誦,在當地有“神童”之稱。5歲能背誦《唐詩三百首》。時家中聘請某舉人為師,教了兩年,因無可再教,自告辭職。8歲初學作詩,9歲就能讀《文選》《楚辭》。

馬一浮10歲時,母親指著庭前**命他作五律詩 ,限麻字韻。應聲而就,曰:“我愛陶元亮,東籬采**。枝枝傲霜雪,瓣瓣生雲霞。本是仙人種,移來高士家。晨餐秋更潔,不必羨胡麻。”母親聽後高興地說:“此詩雖有稚氣,頗似不食煙火。汝將來或不患無文,但少福澤耳。”沒想到,這首詩竟成了馬一生坎坷的先兆。

馬一浮12歲時應縣試,在會稽縣(今紹興市)五百餘名考生中獲第1名,而魯迅為第37名,周作人為第31名。

戊戌變法後西學在中國大盛,留學潮興起。1903年馬一浮父親、妻子接連去世。為排遣心中傷痛,更為往西方尋找救國真理,他踏上赴美國、德國、日本諸國留學之路。可是在國外的兩年讓他逐漸認識到,西方思想並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希望循著西學之路來解救祖國是行不通的。隻有重興中國固有學術傳統,以心性之學來扭轉社會風氣、矯正人們思想,才是正途。於是,自辛亥革命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馬基本上隱居不出,一心讀書治學,整理古代經典。他寄居於杭州西湖廣化寺,潛心國學,3年足不出戶,盡讀《四庫全書》三萬六千餘卷。

但不久之後抗日戰爭爆發,改變了馬一浮的想法。他覺得,獨善其身不僅於民族救亡無益,而且也有悖於儒家做人之根本。因此他應邀出山講學,開始了一生最重要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