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家小史:近代大師那些事兒

茅盾:當文學遇見革命

字體:16+-

茅盾(1896—1981),浙江桐鄉烏鎮人。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建國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等職。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虹》《春蠶》,散文《白楊禮讚》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等。

茅盾少年時代曾對同學說:“我能著作一種偉大的小說,成一名家,於願足矣!”後果真創作出《子夜》《虹》等優秀小說,成為一代文豪,兒時的理想如願以償。

茅盾14歲時,仿《莊子·寓言》寫了《誌在鴻鵠》篇,以鴻鵠高飛嘲笑仰看的獵人。他又自稱“德鴻”,借鴻鵠以訴抱負。

矛盾原名沈雁冰,在寫完《幻滅》後,他因遭通緝不能用真名發表。《小說月報》編輯葉聖陶臨時在其署名“矛盾”上加一草頭,成為“茅盾”而發表。此後“茅盾”即成了沈的筆名,相反其真名反倒少人所知。

早在1919年時茅盾就已開始注意俄國和蘇聯文學的動態。他為商務印書館《學生雜誌》寫的一篇題為《托爾斯泰與今日俄羅斯》的評論,探討了俄國革命的起因。

1919年茅盾用“馮虛女士”筆名為《婦女雜誌》撰寫了很多文章。友人問他為什麽要用女性筆名?他說:“‘馮’者‘憑’也;‘虛’,子虛烏有;‘馮虛’乃憑空虛造是也。”

茅盾在上海編輯《小說月報》,整天忙碌。他說:“先是人辦雜誌,後來就變成了雜誌辦人。”

有人常說“小說是一麵鏡子”,茅盾卻說:“小說不是一麵鏡子,把東西照下來就算。”

茅盾寫小說《子夜》,最初書名曾擬3個:夕陽、燎原、野火。曾選用《夕陽》,取“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之意,最後定為《子夜》。茅盾寫作時,如果沒有因患胃病而被迫休息,導致他可以跑到金融資本家的親友家中細密考察,《子夜》是寫不出來的。《子夜》甫一出版就得到文壇好評。最早的評論文章出於瞿秋白筆下,稱《子夜》為“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和“中國文藝界的大事件”。《子夜》手稿能完整無損地保存至今,全賴茅盾二叔父沈永欽,當時他在交通銀行做會計。他接到《子夜》手稿以後,就把它鎖入了銀行所用的保險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