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持戒大自在

為善得福

字體:16+-

希望獲得什麽結果,就應種什麽因。三國時代,東海朐縣有一位名叫糜子仲的人,他的祖先世代經商為業,累積偌大的財產,莊戶無數,僮仆萬餘人。糜子仲繼承祖先留下的基業,並擴大經營。

一次,糜子仲到洛陽做生意,回程時,看到路旁一位頗有姿色的婦女獨自在烈日下趕路。那婦人看到糜子仲的車子經過,招手攔車,請求糜子仲載她一程。糜子仲答應了,便邀請婦人坐上車,自己則下車步行。走了一段路後,婦人再三請求糜子仲一起坐車。糜子仲上車之後,端身正坐,目不斜視,對那位婦人非常尊重。

車行數裏後,婦人向糜子仲告辭,並自稱是南方火德星君,對他說:“我奉了上帝的命令,要去燒掉你的家產。因你一路來以禮相待,特別告訴你。”糜子仲嚇了一跳,趕忙拜謝她,並請問避禍的方法。婦人說:“這是天命,我也不敢不執行。不過,你可以趕快回家,盡速將所有的財物都搬出來,可以減少一些損失。我晚一點才來,留給你一些時間。”

糜子仲聽了,快馬加鞭,飛奔到家,動員所有的仆傭將財物悉數搬到空園子中。過了中午,糜家的廚房果然失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把連綿數十間的房屋都燒毀了。

糜子仲因為火德星君的寬限而保留了大半家產,從此,不遺餘力地濟貧拔苦,救難扶危,無善不為,無惡不誡。

佛教說因果報應,常舉“影”與“響”作譬喻說明: 陽光下,影子一定跟在身旁,形動影隨;在空穀中,一有發聲即有響應。有人對著空穀喊:“我喜歡你”,空穀的回音一定也是“我喜歡你”,絕不會變成“我討厭你”。因此,希望獲得什麽結果,就應種什麽因。

《法苑珠林》說:“一善念者,亦得善果報;一惡念者,亦得惡果報。如響應聲,如影隨形,是故善惡罪福各別。”糜子仲以禮待婦人,無絲毫褻瀆之心,一念之善,想不到竟挽回大半產業。看來,為善得福的感應,遠比以犧牲酒禮向上蒼神祇祈求福佑,要來得迅速且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