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很多時候是個時機的問題。人對了,時間不對;時間對了,地點不對;地點對了,人又變了。要在恰當的時機說恰當的話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些法則是可以遵循的。它們能夠創造時機。
15 講究時機,事半功倍
成大事者認為,說話如果能夠講究時機,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時機首先指的是形勢,整體形勢如何,直接決定了該如何說話。
我們說一個人不會說話,一般會用不合時宜來形容。曆史上也有一些人說話,很合時宜,結果做出了讓人讚歎的壯舉。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一個叫緹縈的小姑娘。
公元前167年,臨淄有個人叫淳於意,本來是個讀書人,但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看病,結果因為看病而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由於不善於和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就辭職當起醫生來了。
有一次,一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於意去看病。但那病人吃了藥,病情並沒有好轉,沒過幾天就死了,大商人於是向官府告淳於意庸醫誤診。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要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於意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他被押解到長安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歎氣,說:“唉,可惜我沒有兒子,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隻有最小的女兒緹縈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信,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相反很重視起來。那信中寫道:“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當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好官,這回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僅為父親難過,而且也為那些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如果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鼻子,就再也沒有辦法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一點辦法也沒有。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