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必須講究尺度。尺度是一個人行為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處世如果缺少尺度,隻會把關係弄得很是糟糕。處世固然要做好人,當好人也是要講究手段的,不能做無原則的老好人。處世難免有些危險,要做到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主動防範危險。
41 能方能圓,所向無敵
成大事者認為,隻有做到能方能圓的人,才能所向無敵。人要做到動靜相宜。
《菜根譚》說,對於一個好動的人來說,就像雲中的閃電一樣飄忽,就像風中的殘燈一樣忽明忽暗,而對於一個特別喜歡安靜的人來說,其實就像已經熄滅的灰燼,也像毫無生機的枯木。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其實人應該像在靜止的雲中有飛翔的鳶鳥,同時又好像是在不動的水中跳躍的魚,通過這種心態去觀察萬事萬物,這樣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為了推行仁義主張,他廣泛學習,廣收門徒,周遊列國。據說有一次,他們師徒在大樹下乘涼,等他們走後,人們就把大樹給砍掉了。他們路過某個國家,人們就把他們的足印給鏟掉了,這種侮辱,剛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來,雖然傳說中的他是個大力士,也很有武裝。但是他能方能圓,在他看來一生的時間不是很多,確實沒有精力將這些侮辱性的事件提上日程。他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傳播上,結果不但得以高壽,而且陰差陽錯成了聖人。雖然孔子一生未曾得誌,累累如喪家之犬,但是他的仁義天下確實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主心骨。
莊子也是能方能圓的人。他是屬於窮得人們都會自願地為他哭得死去活來的那種,貧窮和他如影相隨,莊子很想甩掉它,莊子曾經借孔子的故事自嘲:“如果富貴求得來,即使給別人趕車我都願意;如果富貴求不來,那我就隻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莊子甩掉貧窮的種種努力最後都歸於失敗。然而突然有一天,玩笑史說是因為他吃肉的緣故,他智慧了,倚著一棵蒼天大樹,悠閑自得,影子不見了。他很開心,很快他就在樹下做了個夢,夢見大樹告訴他說無用就是最大的用處。誰也沒有想到,他從此再也沒有走出夢境。還是在那棵大樹下,他的思緒飛到了北海,時而為鯤,時而為鵬。他潛入水中和魚交流,舞在空中和蝴蝶糾纏,無拘無束。如果心情夠好,他還會調侃調侃孔子,杜撰些故事,聊且一笑。有人批評他的思想消極,但毫無疑問這裏的消極是個褒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