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雲:“天道酬勤”,這是曆史經驗的總結。勤奮是終身受用不竭的財富,是成大事惟一的途徑。
我們從小就知道“勤能補拙”,勤奮可以創造一切,也知道無數個有關勤勞實幹,取得成功的故事。魯迅說得更清楚:“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在古羅馬,有兩座聖殿,一座是勤奮的聖殿,一座是榮譽的聖殿。他們在安排座位時是有順序的,即必須經過前者的座位,才能達到後者,即勤奮是通往榮譽聖殿的必經之路。
有一位知名教授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曾一度同一位年歲不很大但沉默寡言的中年教師住對門,他就是被稱作“中國文科的陳景潤”的裘錫圭教授。別的我似乎忘了,但依稀記得他那10.5平方米的房間,朝北,漏水,最靠角落,且房內四周從地板到天棚堆的都是書。
有回我上廁所,發現他蹲在那裏,還在一頁頁地背字典、看辭書。人家告訴我,這不是第一次。他學的是古典文獻專業的,我沒有聽過他的課,平時也很少說話,隻是見麵點頭而已。
在圖書館閱覽室裏,他總是用最快節奏的步子走到書架旁,抽出一本書,又一溜小跑式地趕回座位,那動作,倘錄下來,會以為是電視在放快進鏡頭。
當我們的孩子已追逐戲鬧在樓道裏的時候,他仍是孑然一人,整天鑽在書堆裏,“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他仿佛生活在距今幾千年前的另一個世界裏。在這間神秘的小屋裏,他寫出了郭沫若讚為“至確”的考據文章,辨識了大量的戰國出土竹簡;在這間神奇的小屋裏,他爭分奪秒,努力拚搏,登上了中國古文字研究的一座又一座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