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理查德·比瑞博士認為,一個人害怕失敗,很可能是因為有著一套他們自己的思考假設,並且這些思考非常容易絕對化。
某大型企業的一位銷售代表,雖然入職才兩年多,可顯赫的業績足以讓他傲視曾經一起進入公司的同事。他在公司裏總是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做事一絲不苟,再難纏的客戶他也有耐心應對。眼看著業績和獎金屢增不減,周圍人都認為,他極有可能被提升為銷售部主任。
順利的職場生涯,並未給這個年輕的銷售代表帶來多大的鼓舞,盡管表麵看來,他洋溢著自信,可他內心深處從來沒有真正滿意過。從大學時代起他就如此,不管做什麽事都要殫精竭慮、未雨綢繆,竭力避免錯誤和失敗。
按理說,人思慮周全是好事,做足準備是為了讓自己沒有遺憾,正所謂不求盡善盡美,但求盡心盡力。不過凡事有度,過猶不及。他對成功和完美的追求,實則是對失敗的擔心和對不完美的恐懼,他拚命努力的動機純粹是為了避免失敗、減少錯誤。
他從來不接受別人的鼓勵,因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做不好和做不到的地方,總想著如何彌補這一點。在他心裏,自己做好那是理所當然的,做不好卻是不能被原諒的。可是,誰敢保證自己的事業會一直平步青雲,沒有摔跟頭的時候?
終於有一次,他因為交通意外而遲到,遭到了某重要客戶的指責,他再三解釋,對方還是不依不饒,最終雙方沒能談妥那筆生意。公司裏公認的“金牌銷售”沒能維護好客戶關係,丟了一大筆生意,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公司。一向自傲而追求完美的他,灰心喪氣,覺得自己很無能,竟然犯了如此“低級”的錯誤,他自責不已。
那一個月裏,他整個人鬱鬱寡歡,平常給客戶打電話都很熱情的他,說話有氣無力,做事一點鬥誌也沒有,他時常回想起自己和客戶見麵那天發生的情景,想著想著自己就煩躁不已,恨不得時光倒流,重新來過,讓他把所有處理得不夠完美的地方都修補一下,改變現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