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644:帝國的疼痛

二 武力決定命運

字體:16+-

從1618年撫順城下與明朝第一次交鋒,到1644年清軍入關定鼎北京,二十六年間,明清之間大小戰爭無數,但真正對明亡清興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戰役隻有三次半。三次即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1621年的沈遼之戰和1641年的鬆錦之戰。半次則指1626年的寧遠之戰。為何把寧遠之戰算作半次,下文將慢慢分析。

三次戰役中的前兩次,清軍方麵的總指揮均為開國者努爾哈赤,後一次則是皇太極。

先說薩爾滸之戰。薩爾滸之戰的起因,很顯然,在於上一年努爾哈赤在撫順大敗明軍,引起明朝上下的極大震駭。幾十年幽居深宮的萬曆也深感建州勢焰益張,邊事十分危急。幸好,那時候,明朝麵臨的最大問題還不是後來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而是從東北漫延到西北,再加上貴州苗疆在內的少數民族起事。明朝才有力量和機會從各地抽調軍隊物資,兵發遼東。按明朝的如意算盤,是想通過薩爾滸之戰徹底消滅努爾哈赤,一勞永逸地解決東北問題。為此,明政府令楊鎬經略遼東,從各地調集部隊八萬八千人,再加上葉赫部及朝鮮方麵出動的兩支偏師性質的增援部隊,明朝軍隊在數量上占了絕對優勢——多達十餘萬,號稱四十七萬。然而,明朝過高地估計了自己,也過低地估計了對手。薩爾滸之戰最終的勝利屬於努爾哈赤。

朝廷派往遼東的楊鎬是負責監察的禦史出身,曾隨董一元雪夜穿過墨山,攻擊蒙古炒花帳部而獲得知曉邊事的虛名。然則,當他為主帥率兵進入朝鮮以抗日本時,竟然“謀之經年,傾海內全力,合朝鮮通國之眾”,卻因倭將行長的詐降計而“委棄於一旦”。事發後,“詭以捷聞”,由於首輔趙誌皋的營救而僅以罷官了事。此後,這位在遼東及朝鮮多有敗績的文官,在清軍崛起之時,被認為熟諳遼事,東山再起,任兵部右侍郎並經略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