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和龐涓率領的魏國軍隊連戰連勝,不僅解了衛國之圍,還順勢攻下了趙國的十餘座城池。趙國君臣大為恐慌,急忙派出使者,星夜趕往齊、秦、楚三國求救。
齊、秦、楚三國對待趙國使者的態度,截然不同。齊國是立即召見了趙國使者;秦國是隔了數日後,才召見了趙國使者,卻又對趙國使者的求救裝作沒有聽見,顧左右而言他;楚國則幹脆拒不接見趙國使者。
齊威王召見了趙國使者後,立即令田忌率十萬大軍救趙,魏軍見此,被迫撤回攻趙大軍,準備與齊軍決戰。田忌沒有必勝的把握,不等交戰,就退回了齊國。魏惠王、龐涓又率大軍再次進攻趙國。趙國君臣無奈,被迫求和,情願割地入朝。魏軍連日作戰,十分疲憊,魏惠王、龐涓估計一時無法滅亡趙國,也就答應了趙國的求和之請。
魏國的強大兵威,又一次震驚了天下各國,除了齊、楚等極少數大國外,各國紛紛派遣使者入賀。秦國也派左庶長公孫鞅為使者,除了向魏國獻上豐厚的禮物外,還竭力稱頌魏惠王,說魏惠王之功,雖上古堯舜,亦不能及,魏惠王此時還稱為諸侯,實在是太“委屈”了。魏惠王應該如周天子一樣,王於天下,才可與其功績相稱。
秦國這般稱頌魏國,是為前所未有的盛事,魏惠王極為高興,當即大會朝臣,商議是否接受秦國的勸進。相國王錯大加反對,說:“秦國乃我魏國世仇,今日忽欲尊我魏國為王,必是包藏禍心,主公千萬不要上當。公孫鞅乃秦國之能臣,異日必為我魏國大害。主公可借此以妄言之罪,將其斬殺,以除後患。”
魏惠王聽了,大覺掃興,目光向龐涓掃了過來。龐涓心中亦認為魏國稱王,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他又不願拂逆魏惠王的心意,遂說道:“昔者周文王稱王,天下諸侯歸心,到了周武王這一代,就得了天下。我魏國強大了數代,卻沒有得到天下,極有可能是國君沒有稱王的原因,不稱王,就難以得到上天的庇佑。至於秦國行勸進之意,是由此討好我魏國,以使我魏國不加兵於秦,其懼禍之心,顯而易見。兩國相交,不斬來使,乃是通例,殺了公孫鞅,對我魏國的名望損害極大,不可貿然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