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借口忽發“宿疾”,領左右禁衛之軍及二百乘兵車退回楚國的申邑之地。這樣,他就避開了與晉文公直接爭戰,留下了日後和好的餘地。同時,他又借此削弱了成得臣的實力,增加了成得臣戰勝晉國的難處。在心底裏,楚成王並不願意成得臣能夠戰勝晉國。成得臣打了勝仗,楚成王另選令尹的謀劃就會落空。敗者必罰,勝者必賞,是楚國得以強大的“秘訣”,任何一代國君都不會輕易違背這個“秘訣”。
楚成王一走,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的主帥名副其實地歸了成得臣。依照禮法,國君絕不能聽令於別國臣子。陳、蔡、鄭、許四國之君紛紛托言國中有事,領親衛禁軍而退。隻不過四國之君並不敢帶走兵車,各命大將率軍留於營中,聽從成得臣之令。四國大將為陳將轅選、蔡將公子印、鄭將石癸、許將百疇。
成得臣見楚成王帶走兵車二百乘,心中憤怒,求戰益切。他派大將宛春為使,讓晉文公首先退出衛、曹兩國。
狐偃怒道:“楚人太過無禮,我晉國以國君之尊,請楚人解宋國之圍。而楚人卻以臣下作答,並欲使我晉軍退出衛、曹兩國。我晉國隻想得到解救一國之功,楚國卻想得到恢複兩國之功。”
晉文公麵帶憂色,道:“看來與楚爭戰,已是不可避免。這兩國軍民,並未真心臣服,恐怕會借寡人與楚爭戰之際,趁勢造亂。”
“主公是否欲得衛、曹兩國?”狐偃問。
“衛、曹兩國俱為文王之後,乃宗室一脈,且居於大國之間,寡人欲得而實不可得也。”晉文公坦率地說。
“既不可得,何不複之,使其服我晉國?”狐偃又問。
晉文公想了想,道:“不錯,衛、曹兩國既為宗室之國,理應服我晉國。”
於是,晉文公先以“無禮”之罪,扣下楚將宛春,然後暗中示意衛、曹大族——將複其國。衛、曹大族心中俱是歡喜,同時以國君之名遣使告知天下——楚乃蠻夷之邦,無信無禮,不值中原諸侯與其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