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與老百姓同治腐敗

字體:16+-

廖永忠去世一個月後,劉伯溫也在老家浙江去世了,死因據說是得了嚴重的疾病。後世對此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胡惟庸毒殺的劉伯溫,還有人說是出自朱元璋的指使。無論是哪種說法,劉伯溫的死去都意味著浙江幫退出了大明帝國政治中心。

朱元璋在兩個功臣接連去世後,流下了幾滴眼淚。還未等他從複雜的心緒中走出來,有個愣頭青就上書,請求恢複科舉製。

到了元王朝後期,科舉製被廢除,政府對人才的選拔如同一團糨糊。明帝國成立後,劉伯溫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為國家選拔人才,於是恢複了科舉製。明帝國的科舉是在1370年農曆八月由劉伯溫親自主持並恢複的,在科舉製實行的第一年,據說劉伯溫為政府網羅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但朱元璋始終不看好這種選拔人才的製度。他多次對官員們說:“科舉製選拔出來的都是些沒有社會經驗和政治經驗的書呆子,讓他們這樣的人做父母官,就是在禍害百姓。”

朱元璋還重點指出,大明帝國的官員,無論是高級官員還是地方官員,都應擁有實際工作經驗。他對劉伯溫說:“徐達如果來考試,能過關嗎?李善長也不能過關,但他們卻是最好的官員。”

劉伯溫說:“此一時彼一時,太平盛世,怎麽可以用亂世識別人才的方式來選拔人才呢?”

劉伯溫對此堅持己見,朱元璋隻好讓步。如果你以為這是朱元璋不了解科舉製而表現得無知者無畏,那顯然低估了他。朱元璋向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他肯定懂得選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試製——科舉製。那麽,他為什麽會強烈反對這種製度呢?

這要從科舉的內容入手分析。劉伯溫所提倡恢複的科舉考試其實是元王朝的科舉考試,考試科目是朱熹注釋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同時加上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這幾本書都有共同的特點:家國一體、尊重權威。大明帝國剛從元帝國的手中搶到不少利益,許多人的內心深處還留存著這樣的顧慮:這個時候考試的內容還是這些理念,明王朝難道要走元王朝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