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永和關,白永和不由得長長噓了一口氣:“啊,總算到家了!”
他站在山腰,喜不自勝地四下張望。
關村裏有他再熟悉不過的老宅。誇張一些說,是一片由石頭窯洞組成的城堡。城堡下躺著瘦身脫形的在冰下呻吟的黃河,渡口排放著封航冬眠的渡船。這裏的一切如數家珍,是他夢牽魂繞的地方。
“啊,回來了,我回來了!”他喃喃自語道。
比起眼前這位年輕人,永和關已經是風塵滿麵的老者。自魏晉時開通航運,從官渡、軍渡、民渡到貨運,世代不絕。它承載著歲月的重負,聆聽著黃河不知疲倦的歌唱,當然也見證了兩岸人家的春秋興替和悲歡離合。
關村裏燈火點點。
白永和放慢腳步,且走且想。燈光映照的是他的爺爺、奶奶,他的同胞弟兄,他的一個個本家親人的身影。此刻,他們都在做什麽呢?
別的不說,爺爺或許正盤著腿伏在小巧的炕桌上,借著麻油燈的光亮,一麵撥拉著精致的紅紫檀木算盤珠,一麵“呼嚕嚕”地吸著水煙。他最親近的奶奶則陪坐其側,小心翼翼地把長長的銅煙嘴拔出來,把吸過的煙灰倒進灰盆裏,再從煙鬥裏拈出黃豆粒大的煙絲,裝進煙鍋,把冒著青煙的空心香用嘴一吹,火苗隨即燃了起來,爺爺就著香火把水煙點著。除了清脆的算珠聲和沉悶的水煙聲,還會有一兩聲交談。想到這裏,白永和臉上現出安詳自若的神情。
隨著腳步的逼近,點點燈火變成團團燈火,耀紅了他的眼。這是什麽?定睛看時,原來是南北兩個堡門和村道上掛起了大紅燈籠。還不到過節,為甚趕早掛起了燈籠?他心裏頗有些納悶。容不得多想,一陣激昂的絲弦聲隨風飄了過來。他順著聲音的方向往堡下的清泉廟看去,那裏不僅有燈火,還圍著好多人,原來,廟裏的“四聲戲台”正唱大戲。關裏鄉俗,歲尾是不唱戲的,開年第一台戲在正月十五。那麽,現在唱的是哪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