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鄒銘
在我的想象中,許多許多年後,陌路島或許會成為一處旅遊勝地。來自海外的遊客們擁擠在歎息之石前,看著過去千百年間流放者們留在石頭上的斑斑血痕,發出一些事不關己的無謂感慨。那些囚籠、水牢、刑具,都不過是曆史的遺跡,早已失去了往昔的震懾與威嚴。
他們會聽到許多似是而非、道聽途說的傳聞,那些傳聞煞有介事地記載著陌路島曾有過的血腥與殘酷。但文字的力量終歸是蒼白的,一切沒有親身經曆的描述都無法激起靈魂深處的痛楚與恐懼。有些事情容易理解,他們也許能夠想象,在黃昏漲潮時分絕望地掙紮於水牢中的囚犯有多麽惶恐;他們也許能夠想象,被縛在日台上的受刑者麵對正午烈焰般的日光時會有怎樣的煎熬。但他們卻不會知道,當最後一縷夕陽從西天消失、漫長的寒夜來臨時,那種無邊無際的寂寥與無助,會比死亡與刑罰本身更可怖。
其實真實的陌路島並沒有那麽多令人不堪忍受的懲罰與虐待,隻要不犯事,島上有的是自由,雖然這自由被局限在二十分鍾就能走完的小島中。在這片彈丸之地上,無數的生命就像漸漸被沙化的土地,一點點失去活力與希望。
人間自此如陌路。每一個初入陌路島的流放者,都會在被推搡著或踢打著趕下船的一瞬間,看到這七個刻於石碑上的大字。石碑靜立在港口,冷峻地迎接著一批又一批被流放於此的受難者們,用這七個血淋淋的大字向他們書寫陌路島的第一課。至於這七個字的出處何在,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不過根據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四百年前,著名的河絡族吟遊詩人長須拜洛被發配到此。他從擁擠不堪的囚船上下來,看著怪石林立如同魔鬼頭顱的流放島,回頭望著蒼茫無際的浩瀚大海,歎息著吟出了這七個字,隨即咬舌自盡。在這之後的數百年間,這句話就像一道魔咒,深深刻在每一位流放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