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洛陽,說這裏是全天下最富傳奇色彩的地方也不為過。當年天下大一統,那位始皇帝為美人而遷都,耗費無數金銀,打造出千百年來麵積最大的宮殿群,更以那女子之名為城名,以成洛陽。
前朝最後一位皇帝即位時希望能遷都至一個以中原為核心,西控突厥,東撫齊魯,北定遼東,南接淮揚的地方,以顯大秦天下獨尊。
尋遍天下,可控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之地,隻有洛陽城!
隻可惜,那位皇帝即位不久,天下崩塌,王朝覆滅,洛陽城的城門更被趙武第一個踏破。
趙德建立大奉王朝後,甚至不願燒毀舊都,而是西起太安,東立洛陽,並稱洛陽宮為萬象神宮,這才有了神都洛陽。
大奉王朝推行科舉製,倆遼至東越的半個王朝書生想要進京趕考,最佳路線皆要經過東都。
時下正是科舉落幕,無數寒窗苦讀十數載的落榜書生同樣要由此反鄉。
才子佳人小說中倒確有不少富家女子義無反顧嫁給窮苦讀書人,而後書生趕考中狀元的故事。
故事終究隻是故事,人們在仰慕這種結局的時候,總忘了那些女子的眼光多好,慧眼識珠選中狀元郎。
天下文人千千萬,先不說遠在京城的殿試,光鄉試縣試就不知要淘汰多少人,能進京趕考的哪個不是有真文采之人?狀元榜眼探花,一共就三個名額,想要一步飛黃騰達不知多困難。
至於那些在殿試中表現優異被京城大人物看中的文人,又得經曆無數打磨,首先就要丟掉那身菱角分明的文人骨氣,又有多少能真正在太安城立足?
許多人第一次進京時滿懷誌氣,一年又一年的落榜後完全心灰意冷,隻覺無顏回鄉,終是埋骨他鄉。
趙顯徽離開五台山後,出了太行山脈,沿黃河一路至東都,遠遠看了眼巍峨洛陽城後就要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