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質砍柴通常賣往三個地方:村裏祠堂賣給同村人、山下的田莊賣給地主、縣城賣給城裏人。山村到縣城雖有五裏遠,但因為柴在這裏好賣,脫手快,價格又相對較高,王質常去。如今輕裝上陣,小半天就到了。
不過,一百年後的縣城變化很大,王質都有點不敢相信這是縣城。縣城擴建了二、三倍,街道房屋整齊劃一,十分整潔。王質從南城門進去,街道兩旁賣各種各樣商品的小販吆來喝去;街上行人如鯽,紅男綠女來去穿梭,熱鬧非凡。這裏完全不是王質記憶中的樣子,再加上王質是個山野小子沒見過世麵,所以樣樣都覺得新鮮,眼睛根本看不過來。
忽然聽到一陣敲鑼聲,由緩至急,是召集的信號。人們紛紛朝著鑼聲的方向走去。王質少年心態,喜歡看熱鬧,便跟在人們後麵想去看看鑼聲那邊發生了什麽。來到縣城中心左側處,是一個校場,已經被人們圍住。
王質擠進人群,隻見校場上列著一隊士兵看押著三個衣著光鮮但垂頭喪氣的人。一個校尉模樣的人手捧公文正大聲誦讀。王質不明就裏,向周圍的人打聽緣由。
原來,東晉朝廷渡江以後的初期,為了安撫同樣渡江而來的北方人,對北來流民采取優待政策,設置了大量的僑州郡縣予以安置,這些人稱為僑人。僑人的戶籍稱為白籍,不算正式戶籍,也不用負擔國家賦稅和徭役。同時,世族地主利用特權蔭庇大量流民耕種良田,因為這些流民不算正式人口,世族地主不用按人頭數向國家繳納賦稅和貢獻徭役人員。所以世族地主蔭庇的流民越多以及耕種的良田越多,就越富裕,國家卻連一鬥米的稅都收不到。東晉朝廷為了改變這種局麵,多收賦稅,限製世族特權,便任命掌八州兵權的大司馬桓溫主持“土斷”政策,通過清查戶口讓僑民入當地戶籍,把僑民、流民通通變為普通住民,承擔賦稅和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