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都發生過人口大遷移,但如果撇除因戰亂、天災之故的“逃命式”遷徙,那麽在所有朝代中,以平民為主體的遷移記錄肯定是由洪武帝創下的。
洪武帝自建國之初邊陸續從山西遷了4000餘戶於分散到四周因戰亂而民生凋敝,人口大麵積縮水的地區。
後為了拉動鳳陽的經濟和社會生產,他又遷了一大批江南富戶和手工藝人到鳳陽,整個振興家鄉的活動前前後後挪了14萬戶。
如今,洪武帝又要行動了。
這次,他準備遷移的居民無論是人數之大、路程之遠、還是行動之艱巨都是前所未有的。
洪武帝這次點了名要遷移的幾個都是應天府的大姓,按照遷移的規定,被選中者家中需要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規則的話,這次戶部粗略一算,要被影響到的約有十萬餘人。
除了這些被強製要求遷移的人群外,一般也會有主動要求離開的人,加上護送的人口以及送行的人群,到時候這些人不亞於是一直緩慢行軍的大部隊。
不如說,這些人比起部隊要更麻煩,因為他們的服從性要遠低於軍隊,沿途的一應照料全靠地方官府以及押送人群,人到了地方官方還要送牛送地,可謂勞民傷財。
“這麽麻煩啊,那為什麽還要遷移呢?”沒有經曆過舟車勞頓之苦,卻很有想象力的朱允炆十分的不解,而且“如果隻是缺少勞動力的話,調動靠近省份,譬如川、貴、粵這些地方的人不是更好嗎?”
文華殿內,太子的三個兒子圍著一張地圖一起討論此次人口大遷移。朱允炆的這個問題雖還帶著幾份天真,但的確是一個好問題,木白沒有回答,而是看向了弟弟,木文思考了下後搖搖頭,表示自己也想不通。
見狀,木白笑道:“因為此次調人,並不僅僅是為了充實雲南一地的勞動力,更多的是要以漢人帶動當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