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偵心狙擊

第394章 認知割裂高容忍度

字體:16+-

“我第一次察覺到曾思瑩不對勁,是在對她進行審訊的時候。”

沐陽說著,把曾思瑩在招待所做噩夢驚醒嚇哭,情緒崩潰的狀態簡要又精準地形容了一下,“……在說高柔遇害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曾思瑩的情緒也是一致的,都充滿歉意,很內疚。但是在說到張欽德處理屍體,也就是她也知情的這部分內容時,她的感情狀態出現了明顯的割裂。”

沐陽一邊說,一邊把整理出來的曾思瑩原話,和審訊視頻放出來。

“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認知,在一段時間內,是會保持相對穩定的。”

“思想水平的改變,會改變我們的認知,比如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寫作業,不能和其他小朋友玩,當下我們對這件事的認知是覺得自己父母太嚴厲,羨慕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不管他們,可當我們漸漸長大,對這件事的認知就會更新,就會知道父母的嚴厲是在為自己好。”

“新要素的加入,會更新我們的認知。再舉個例子,小區一樓有個老頭,每天在小區晃悠著撿垃圾,身上髒兮兮的,大部分人的對他的認知,就是個不講衛生的窮老頭。可當有一天,大家知道,老頭撿垃圾掙來的錢和自己的大部分退休金,都捐給了偏遠山區,大家對他的認知就從邋遢老頭變成了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榜樣。”

“處境和心境的改變,也會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就像人年輕的時候,很容易叛逆,憤世嫉俗,等心境和思想更成熟後,人也會變得相對平和,曾經看不順眼的東西,也能接受了。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如果處境改變,從高高在上的皇帝,變成隻能吃草啃樹皮的百姓,他的認知也會隨之改變,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了。”

沐陽生動形象地舉了三個例子,在大家都理解其中的意思後,她視線掃了一圈,接著開口,“曾思瑩對張欽德奸殺高柔這件事的認知,從一開始譴責張欽德,認為自己間接害了高柔,自責內疚,到後麵把自己定位成為了孩子別無選擇,忍辱負重的母親,為自己包庇隱瞞的行為找借口,這種變化不論是在審訊中,還是在和她溝通接觸的時候,我都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