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逃荒囤貨:全家靠超市係統爽麻了

第378章 碰撞產生的靈感

字體:16+-

顧傾城這個喝茶公廳的靈感,源自於英國劍橋博士們的下午茶。

劍橋學府喝下午茶喝得有滋有味,並喝出了很大名堂的,要數劍橋分子生物實驗室。

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個秋日下午,坐在劍橋校園那紅褐色磚樓裏悠然地品著下午茶的F·桑格,一邊聽著同行和其他係的教授的高談闊論,一邊若有所思地想著什麽。

他是MPC的頂尖級教授,但為人謙虛溫和,已經獲得過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因為他成功地測定了胰島素的一級結構。

桑格注視著窗外一幢建築上快要落葉凋零的爬山虎。雖然爬山虎凋零了,明年春天它還會發毛的,可是核酸的結構會是什麽樣子呢?該不會是像爬山虎那樣沿著一個方向向前延伸吧?桑格想著他的研究,並向一起喝茶的教授們說著自己的想法。

物理係一位叫彼得的教授向他建議,“何不用物理的方法來測核酸結構”。

這時化學係的一位教授也插上了嘴。化學的普通方法也可以用,比如熒光染色。生物係的另一位白胡子教授聽到了他感興趣的話題湊了過來。

“是啊,革蘭氏染色就很有效果,還有富爾根染色,染色後都能見到細胞核的植質。如果這樣,測定DNA的核苷酸序列可能會容易一些。”

這時,茶室內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桑格的話題上來。大家都在替桑格想主意,並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幹吧,沒準你又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在你之前隻有法國人居裏夫人,還有美國人鮑林教授兩次獲得諾貝爾獎。

下午茶喝完,籠罩在桑格研究思路上麵的霧靄漸漸淡化,想法越來越清楚,實驗設計也出來了,而且初試效果不錯。

他選的是一種簡單的噬菌體,其DNA比較容易測序。而且在方法上采用了以前從未用過的直讀法,測定噬菌體的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進展慢慢順利起來,速度也加快了。